翻完这本书,我发现根本没有什么人定胜天

翻完这本书,我发现根本没有什么人定胜天

原创 湛庐君 湛庐文化

“你们为什么要去登珠穆朗玛?”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问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

“Because it is there(因为山在那里)。”1924年,马洛里在珠峰8100米处遇难,他的这句话却成为登山界永恒的经典。

关于探险运动的风险问题,尤其是有死亡危险的探险运动,一直都备受争议。

人的探险本能一直存在,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人也丰富着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历史长河中,什么样的探险故事值得书写?今时今日,我们当如何理解探险与探险精神?关于探险故事又能给现在的人们带来怎样的启发?

01

“如果我们没有持续努力,那么我们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无法活着回来讲这个故事。”完成目标但是无人生还的探险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探险的残酷和探险者的冷静之处。

历史上的今天,也就是1953年的5月29日,是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日期。然而时隔43年,1996年5月10日,珠峰登山史上发生了最惨痛的一场山难,12名登山者罹难,这是自人类首次登上珠峰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登山季。

1996年,乔恩•克拉考尔作为《户外》杂志特派记者跟随一支商业登山队攀登珠峰。5月10日,克拉考尔及其他几名队友成功登顶并安全下山。

乔恩·克拉考尔

然而数小时后他才获悉,其余的19名登山者在下山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在海拔8000多米的地方,最终12人葬身风雪中。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事情是否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一直有通过探险运动进行探索极限的行为,并把这种行为称为“征服”,征服珠穆朗玛峰,征服阿尔卑斯山,征服南极,征服北极,征服大西洋……

但是,这种征服,真的是人类可以向大自然证明自己的行为,还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一种自相情愿?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还可购买电子书

《触及巅峰》一书的译者谭杰认为:根本没有什么人定胜天。实际上,我们无法挑战大自然,人类在高海拔、恶劣气候、空气稀薄等这些自然现象面前,赢得了谁呢?

02

冒险行为的背后,是有一个奖励模式驱动的,这种奖励不一定是财富和利益,也可能是探险者内心的满足。

1909年,是人类探险史上无比恢弘的一年。

美国头号探险者罗伯特·皮尔里、英国探险者欧内斯特·沙克尔顿和来自意大利的阿布鲁齐公爵分别率领三支探险队,冲向北极点、南极点和“第三极”的乔戈里峰。

但仔细阅读他们背后的故事会发现,在这三支队伍中:

意大利贵族团队在乔戈里峰面前,最终败下阵来;

美国偏执探险家皮尔里把自己的大半生都献给北极、最后一次出征返回后向全世界宣称抵达北极点、但实际上无法自我证明;

英国热血青年沙克尔顿在距离南极点不到200千米的地方计算了剩余的路程和补给、为了保全生命,不得不放弃目标,掉头返回;

唯一一个成功的故事来自澳大利亚学者,他们抵达了相对容易征服的南磁极。

这些故事似乎彰显着,人类在变幻无常、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大自然面前,实在过于渺小与无力,我们幻想人定胜天,但最后往往可能只有接受被自然惩罚的的结局。

那么,难道人类对自然的探险就只是自作多情的“作死”行为吗?

并不是。

实际上,恰恰是因为这种渺小和无力,才显示出人类依靠原始的欲望和本能对自然进行探索的伟大之处。

对人类来说,探险本能的确是存在血液中的。

从狩猎时代开始,迫于生存的压力,人类经常需要做超出自己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的事情。为了捕猎一头野牛或者野猪获取食物,人类常常要被动地跟随,方向、距离、目的地完全不知道,而且还有被攻击的危险。

在这种狩猎过程中,人类渐渐进化出一种超越这些大型动物的能力——耐力,也就是连续奔跑的能力。

大多数动物没有这种能力,它们不能长时间快速奔跑,人类通过这种追逐,可以将猎物累死。但在最终结果产生之前,人类可能需要追逐很长时间,而且最终到达的地方也可能是一个完全未知的地方。有时候会跑到猎物的势力范围内,最后被猎物围歼。

后来随着工具的发明创造、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进行,人类逐渐进入科技时代,获取食物的途径也从单一变得多元,几乎不再需要通过付出生命的代价让后代延续下去。

但冒险的基因还在,直到今天,还刻画在我们的血液中。

挑战极限、挑战自然的行为,也从为了生存转变成为了“荣誉”。

03

沙克尔顿团队在当时的南极最南点

在一个又一个探险故事中,最会被人类后来所称颂的就是“坚持”。但有时候这种“坚持”,如果无法保证返途,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我们没有持续努力,那么我们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无法活着回来讲这个故事。”

也许与最终目标擦肩而过会让人抱憾终生,但无人生还的探险并不值得宣扬。

在《触及巅峰》一书中,那支探索南极的探险队,在距离南极点180公里左右的时候,领导者沙克尔顿计算了一下,决定就此折返,回家。

这就是探险的残酷和探险者的冷静之处,他们要平衡功成名就和活着回家之间的关系,计算出最佳点,然后坚决执行。

在这个故事中,沙克尔顿根据队员们的身体情况、路程、时间、补给等因素,最终找到了最佳点,然后带领大家安全回家。探险队的一名成员在日记中曾感慨:“如果我们哪怕再多往南走一个小时,我们都回不到家。”

他们虽然没有完成抵达南极点的既定目标,但这仍然是一个成功的故事,这种接近生死的体验其实就意味着人类距离终极目标又近了一步。

尤其在一百多年前的那个时候,科学技术刚刚起步,设备、人力、测算力、目的地的准确位置点等信息的模糊性对于探险南极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当时的人们甚至连北极点和南极点到底在哪里也不知道,要通过仪器测量,然后再计算,才知道个大概。

那时也没有便携式的电报系统,不能实时与大本营、媒体和家里人联系。100多年前的探险故事,都需要探险者活着回到自己的船上,再开到有电报的港口,才能把消息告诉全世界。

但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南极探险队靠着自己的力量,最终全队回归。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证明吗?

04

《触及巅峰》故事里体现的,有可能是最后的英雄主义。

如果把前人的故事结合现代目光讨论的话,现代探险应该就是科学态度与挑战自然并重。

在《触及巅峰》中,提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引发巨大争议的死亡事件,就是在攀登阿尔卑斯山马特洪峰下撤过程中出现的英国团队的死亡。这一悲剧被当时以《泰晤士报》为代表的英国媒体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包括查尔斯·狄更斯在内的很多名人都发表了言论。

狄更斯当时是持质疑态度的,他指出了登山者的自私意识,“我们被告知,登山是一项很爷们儿的运动。之所以这么说,也只是因为这不是一项娘们儿的运动。但是,这绝不是一项绅士运动。”

书中也提到,维多利亚女王被死亡的悲剧震撼,她吩咐首相,由政府出面,要么控制一下这种狂热,要么让这项运动变得安全一些。

每一个去探险的人都不认为自己是去牺牲的,或者说得直白一点,都不认为自己是去送死的,他们自认是有相当把握的。

世纪交替的时代,科技并不发达,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也不便宜,所以很多探险都是人类步行前往的。骑士时代英雄主义盛行,但到了热兵器时代,个人英雄主义在生命、科技面前似乎没有那么大的价值。《触及巅峰》故事里体现的,有可能是最后的英雄主义。

谭杰还认为,就探险者本人来讲,他们对于生死的价值判断其实是非常清楚的,外人无从理解,所以也不应该过多地去评价。如果要评价的话,只有一点,那就是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进行探险。

尤其是探险的组织者或者领导者,要科学评估风险,要负起责任,不能拿别人的生命去冒险。在带领大家一起冒险之前,还应该告诉大家所面对的风险是什么。

原标题:《翻完这本书,我发现根本没有什么人定胜天!》

阅读原文

相关文章

工程项目分类有哪些
best365从哪能进去

工程项目分类有哪些

🕒 07-19 👁️ 3640
第五人格祭祀洞的持续时间是多长
365bet足球网址

第五人格祭祀洞的持续时间是多长

🕒 07-30 👁️ 3839
盘点米芾十大传世书法名帖,其中一件被称为“中华第一美帖”
[世界杯]目标金杯——1966年世界杯官方纪录片
best365从哪能进去

[世界杯]目标金杯——1966年世界杯官方纪录片

🕒 07-21 👁️ 4864
跳跳犬哪里多-2023阴阳师最多跳跳犬悬赏封印在哪里介绍
荸荠减肥期间可以吃吗
365bet足球网址

荸荠减肥期间可以吃吗

🕒 06-30 👁️ 9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