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刘备麾下有着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这五位将领各具特色,在蜀汉的建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然而,细读三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这五位将领中,马超始终未能获得刘备的完全信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三国历史爱好者,尤其是那些对马超这位传奇将领情有独钟的读者们。
马超确实是一位骁勇善战的猛将,他早年在西北地区威名远扬。建安十六年(211年),马超联合关中诸侯韩遂等人起兵反抗曹操,在潼关之战中几乎将曹操逼入绝境,一度让这位枭雄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然而,随着战局的变化,马超最终败走汉中,投奔了当地的军阀张鲁。起初,张鲁对这位名将颇为器重,但很快就开始担心马超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在这种猜忌之下,马超不得不选择归顺刘备,并写信表达了自己的投诚之意。
刘备平定益州后,虽然表面上对马超委以重任,封他为平西将军,并命其督军临沮,但这个安排却暗藏玄机。熟悉三国地理的人都知道,马超长期在西北地区活动,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军事形势了如指掌。按理说,刘备应该让他负责西北防务才是上策。然而,刘备却将他调往东边的临沮,这显然是有意为之。更耐人寻味的是,当刘备攻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汉中后,本应是最适合马超驻守的地方,刘备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魏延来担任汉中太守。这些细微的安排,无不透露出刘备对马超的防备之心。值得注意的是,在刘备夺取西川后最重要的军事行动——汉中之战中,马超并未获得重用,这进一步印证了刘备对他的戒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夺取汉中后进位汉中王,表面上给予马超左将军的高位,并授予假节的权力。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时,马超更是被擢升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牧,进封犛乡侯。然而这些封赏实际上都是虚衔,因为当时的凉州仍在曹魏的控制之下。这种\"画饼充饥\"式的封赏,恰恰反映了刘备对马超的防范态度。
展开全文
深入分析刘备不愿重用马超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字:\"不敢用\"。据《三国志·彭羕传》记载,马超归顺刘备后\"常怀危惧\",这种不安的心态很可能源于他复杂的过往。历史上的马超确实背负着\"不忠不孝\"的骂名,他曾说过:\"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这样的话语虽然表达了效忠之意,却也暴露了他为人处世的问题。更令人震惊的是,姜叙的母亲曾当面痛斥马超:\"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即便以善于用人著称的刘备,也不敢对马超委以实权。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刘备称帝后,战略重心已经东移,西北地区不再是其关注的重点。但无论如何,马超这位胸怀大志的将领,最终在蜀汉政权中未能充分发挥才能,只能郁郁而终,确实令人扼腕叹息。他的悲剧命运,既是个人性格使然,也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
参考资料:
1. 《三国志·武帝纪》
2. 《三国志·彭羕传》
3. 《三国志·马超传》
4. 《华阳国志》相关记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