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面有婆羅米系文字,作業系統及瀏覽器須支援特殊字母與符號才能正確顯示為婆羅米系文字,否則可能變成問號、方塊、錯位的母音符號,或者無法顯示合體字。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六字真言
以悉曇體梵文書寫的六字真言。
以藏文書寫的六字真言。
位於西藏布達拉宮外一塊岩石上的六字真言刻字。
西夏文和漢文對照的六字真言,出自《番漢合時掌中珠》。
觀自在菩薩六字大明王陀羅尼,知名佛教普傳密咒,盛行於西藏及漢傳佛教地區,[1]俗稱六字真言[2]、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陀羅尼,其內容為唵嘛呢叭咪吽(梵文:𑖌𑖼𑖦𑖜𑖰𑖢𑖟𑖿𑖦𑖸𑖮𑖳𑖽,天城體梵文:ॐ मणि पद्मे हूं,藏語:ཨོཾ་མ་ཎི་པདྨེ་ཧཱུྃ),漢語中又寫作:唵麼抳鉢訥銘吽或嗡嘛呢唄美吽等。此咒出自《大乘莊嚴寶王經(英語:Kāraṇḍavyūha Sūtra)》,是觀世音菩薩的微妙本心,也被認為是四臂白觀音的心咒(藏語:སྤྱན་རས་གཟིགས་)。
各地轉寫[編輯]
此咒語有多種形式的語言轉寫,視佛教徒、學派或其上師如何教授而定。
常見的轉寫方式如下:
悉曇文:𑖌𑖼𑖦𑖜𑖰𑖢𑖟𑖿𑖦𑖸𑖮𑗝𑖽
天城文:ॐ मणिपद्मे हूं
藏語:ཨོཾ་མ་ཎི་པདྨེ་ཧཱུྃ,藏語拼音:Om Ma Ni Bä Mê Hum
蒙古語:古代寫作 ᠣᠣᠮᠮᠠ᠋ᠨᠢᠪᠠᠳᠮᠢᠬᠤᠩ oom ma ni bad mi qung;今寫作 ᢀᠤᠸᠠᠮᠠ᠋ᠠᠨ᠋ᠢᠪᠠᠳᠮᠧᢀᠾᠤᠤ uwaṃ maa ni badme huuṃ;現代蒙古語:Ум мани бадмэ хум
漢語:唵麼抳缽訥銘吽,唵麻禰鉢𠹌銘吽,唵嘛呢叭𡄣吽,唵嘛呢叭彌吽,唵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唄美吽[1][3][4]
國際梵語羅馬轉寫:Oṃ Maṇi Padme Hūṃ
婆羅米文:𑀑𑀁𑀫𑀦𑀻𑀧𑀤𑁆𑀫𑁂𑀳𑀽𑀁
朝鮮語:今譯옴 마니 파드메 훔(Om Mani Padeume Hum),古譯옴 마니 반메 훔(om mani banme hum)
日語:今譯オーンマニパドメーフーン(Ōn Mani Padomē Hūn),古譯オンマニパドメイウン(唵麼抳缽訥銘吽, On Mani Pado Mei Un)
緬甸語:ဥုံမဏိပဒ္မေဟုံ(òʊɴ ma nḭ paʔ mè hòʊɴ)
泰語:โอม มณี ปัทเม หุม(โอํ มณิ ปทฺเม หูํ)
八思巴文:ꡝꡡꡏ ꡏ ꡋꡞ ꡌꡊ ꡏꡠ ꡜꡟꡃ ʼom ma ni pad me hung
西夏文:𗙫𗏵𗐱𗴟𗘺𗦀(·a mja nji pja mjij xo)
回鶻文:oom mani badmi xung
女真文: am ma ni ba mi xu
迪維希文:އޯމް މަނީ ބާ މެ ހޫމް oam manee baa me hoom
代表涵義及功德[編輯]
「唵麼抳鉢訥銘吽」六字中,麼抳(Maṇi)意為珍寶,鉢訥銘(Padme)意為蓮花;「麼抳鉢訥銘」按照梵文方位格語法,意指「珍寶在蓮花上」,而前置詞「唵」和後置詞「吽」是代表神聖的感嘆語,整體字面解釋為:「唵 珍寶 在蓮花上 吽」。
美國籍佛學家小唐納德·休厄爾·洛佩斯(英語:Donald S. Lopez Jr.)(Donald S. Lopez Jr.)認為,六字大明咒可解譯為「妙哉蓮花生」。但是又有一派說法認為「maṇi padme」是觀世音菩薩的稱謂,意即「持有珍寶蓮花者」,全句應作「向持有珍寶蓮花的聖者敬禮祈請,摧破煩惱。」
亦有修行者解析六字大明咒的涵義,將六音節分別對應至下列佛教教義:
音節
淨化
對應輪迴中的六道
顏色
六波羅蜜
象徵本尊之美德
成就悉地
唵
我慢
天道
白色
布施
智慧
普陀拉(Potala)淨土
嘛
嫉妒
阿修羅道
綠色
持戒
慈悲
普陀拉(Potala)淨土
呢
渴愛、我執
人間道
黃色
忍辱
身、口、意、行及品質
極樂之勝土
唄
愚癡
旁生道
藍色
精進
平靜
依怙尊座(Protector)
咪
貪婪
餓鬼道
紅色
禪定
大樂
普陀拉(Potala)淨土
吽
瞋恨
地獄道
深藍
般若
悲心
至尊(Perfect of deities)蓮座前
《大乘莊嚴寶王經》的解說[編輯]
此經為六字大明咒的重要根據。釋迦牟尼佛於經中表示此咒是其過去世供養無數如來不得後至蓮華上如來處求得,而蓮華上如來又是遍歷無數世界後至無量壽如來(阿彌陀佛)佛土,於觀自在菩薩處求得曼荼羅及此咒語。釋迦佛也指出此咒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微妙本心,如果能知此微妙本心即知解脫,依法持頌此咒則有諸大功德如諸佛菩薩前來集會、諸天護衛、親族解脫、得無盡辯才、得清淨智聚、得大慈悲、得六波羅蜜圓滿功德、得天轉輪灌頂等,書寫此咒亦如同書寫八萬四千法藏。[4][5][6]
藏傳佛教《Mani Kambum》的解說[編輯]
藏傳佛教《Mani Kambum》亦記載此咒與無量光佛(阿彌陀佛)化身觀自在菩薩有關,能關閉六道生死之門、使六道空虛。咒語意義則需反覆持誦才能了知。[1]
《西藏王統記》的解說[編輯]
藏文六字真言
《西藏王統記‧第四章》:「嗡、嘛、呢、唄、咩、吽,此六字咒,攝諸佛密意為其體性。攝八萬四千法門為其心髓。攝五部如來及諸秘密主心咒之每一字為其總持陀羅尼。此咒是一切福善功德之本源,一切利樂悉地之基礎。即此便是上界生及大解脫道也。
嗡、嘛、呢、唄、咩、吽,此諸法心要,最勝開示之六字大明咒,若僅見一次,亦能獲得不退轉地,成為濟度有情之舵手。
若僅聞一次,亦能獲生上界樂趣,成為濟度有情之舵手。他如螻蟻之屍,或已死畜牲,此咒一入其耳,立即解脫彼身,往生極樂世界。
若能憶念此咒,則如日照雪山,從無始以來,所造罪障惡業悉得清淨,往生極樂世界。若僅觸及,則能蒙受無量諸佛菩薩為之灌頂。
若僅觀修一次,則可等同聞、思、修三者之功能。所顯境界,皆成清淨法身,開利眾事業之寶藏。
若佩於身,善男子!此身即變為如來舍利,四百零四種病患不能侵犯,水、火、毒物,刀兵器械,以及上下魔厲皆無能為害。
此六字大明咒,或書及珍寶,或布,或紙,或木片,最下如土石等上,則與書寫八萬四千法門相等,現世受用安樂,今生即身獲得佛果,對此切勿生起疑念猶豫。
若夫須彌山王,尚可度量,若持此六字大明咒一次,其福德之量,無人能量。又如金剛岩石,以迦屍迦布拂拭,每百年一次,亦有罄盡之時,若持一次六字大明咒,其福德量,無有盡時。又如諸大海每一涓滴,皆可計量,若持六字大明咒一次,其福德量,無人能計。
又如雪域微塵,花果林樹,皆可數計,若持六字大明咒一次,其福德量無人能數。再如一百由旬之室充滿芝麻,每日擲出一粒,其數有盡,若持六字大明咒一次,其福德量無有盡時。又十二月中,晝夜無間,天降滂沱,毫不中斷,每一雨滴,亦可計量,若持六字大明咒一次,其福德量,亦無人能算也。
如是等情,善男子,無煩廣說,若人恭敬承侍如我之百億諸佛,令生喜悅,其福德量,尚可比度,若持六字大明咒一次,其福德聚,亦無人能度也。
嗡、嘛、呢、唄、咩、吽。
『嗡』,除天道生死之苦;『嘛』,除阿修羅道鬥諍之苦;『呢』,除人道生老病死苦;『唄』,除畜生道勞役之苦;『咩』,除餓鬼道飢渴之苦;『吽』,除地獄道寒熱之苦也。」
第九世班禪喇嘛的解說[編輯]
民國二十年(1931年)夏,第九世班禪額爾德尼赴南京寶華山避暑,隆昌寺比丘及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大德等人請九世班禪講述六字大明咒之要義,由班禪行轅秘書長劉家駒譯為漢語,其說載於釋妙舟《蒙藏佛教史》中,謹錄於下:[7]
ༀ唵,系ཨཨོམ三字組成,即瑜伽正體,身口意相應成就。念此字時,常念佛及觀世音菩薩成等正覺時,身口意淨業悉皆相應成就,由此佛力加持。我等之身口意應於佛之身口意成為一體,妙淨莊嚴,更以此三密相應,發為五智。
མཎི麼抳,即寶也。此寶出自龍王腦中,若得此寶,以之入海,無寶不聚;以之入山,無珍不得,故曰聚寶。佛法能聚萬善,能生萬法,猶如摩尼,故假此義以顯妙法。
པདྨེ鉢訥銘,梵語蓮花。蓮花出泥不染,妙法莊嚴,以喻真如法性,出塵不染,具足無漏。
ཧཱུྃ吽,祈願成就。凡人所作,悉賴佛力加被,方得成就正覺。以此至心,祈求加被,成就一切,普渡眾生,悉成佛道。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的解說[編輯]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六字真言持誦必有效驗,但汝頌時應思其意,其妙樂殊無量。…Omༀ字乃汝帶業之身言意,亦為諸佛སཔས་རྒྱས無垢之身言意;…四音指其徑:Maniམ་ཎི乃為寶飾,示其法:…無私悟,無私憫,無私善。Padmeཔད་མེ་乃為蓮花,智也。…清淨圓滿乃智、法所為,humཧཱུྃ乃圓滿也。…是以六字真言為智法圓滿之徑,修持汝帶業之身言意,乃至諸佛無垢之身言意。[8]
諾那呼圖克圖的解說[編輯]
諾那呼圖克圖:「六字真言為觀音菩薩微妙心印,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為十方諸佛所贊歎。若書六字大明,如同書三藏法寶。如誦六字大明,三世業障悉得清淨,了脫生死,究竟成就;且能斷無明、開智慧、降魔、治病、增富、救貧、消災、延壽,救百千難苦,摧滅貪嗔癡,閉塞輪迴路,歷代眷屬俱得超生,腹腸諸蟲,亦得證果;又具無量三昧法門,日日得具足六波羅密功德。一切金剛護法、天龍八部,無不歡喜擁護。欲生何佛土,均如願成就。不但持誦書寫與觀想等,始有功德。只要此真言著於身,觸於手,耳有所聞,目有所見,或藏於家中,或書於門上,或展旗揚幡,凡沾此法味者,任何眾生,亦得生死解脫之因,同證菩提道果之德。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凡未成佛,求壽,求子,求福,求權,求消滅一切地水火風空災難危險,以及一切所求,無不如摩尼寶珠,各滿其願。總而言之,六字真言之功德,就是佛之智慧來講,亦窮劫難盡。若以現在藏經上所載之功德來講,亦要講三年方能講完。」
巴楚仁波切及頂果欽哲仁波切的解說[編輯]
基於巴楚仁波切教言、由頂果欽哲仁波切註解之《Heart Treasure of the Enlightened Ones》一書記載:「六字真言易持誦、相當有效驗,其囊括了教義的菁華。當持誦「Om」時,其加持你達到布施(Generosity)的圓滿境界;「Ma」助你修練品德(Pure ethics)的圓滿境界;「Ni」則是忍辱的圓滿境界。「Päd」助你精進(Perseverances),「Me」助你專致禪定(Concentration),「Hum」助你般若(Wisdom),是以持誦此真言能助圓滿從布施到般若的圓滿境界。四方諸佛均已修持過三次此六圓滿境界(六度波羅蜜多)。還有什麼比持誦六字真言並達到六度波羅蜜多更有意義的呢?」[9]
桑吉銀登仁波切的解說[編輯]
桑吉銀登仁波切:「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咩吽——是諸佛的智悲在聲音上的顯現,它包含了佛法中八萬四千法門的精髓,在各種密咒中,沒有比觀世音菩薩的六字真言更為殊勝的了。六字大明咒在我們生命的各個層次具有特別而強大的力量,可以轉化我們,六個種子字可以完全淨化六種有毒的煩惱,而這些煩惱都是無明的顯現,會使我們造身、口、意惡業,因而形成六道輪回,讓我們在其中受苦。持誦六字真言,貪、嗔、癡、憂、嫉、愛,可被轉化成它們的真性,六部佛的智慧在覺悟心中展現。當我們持誦六字真言時,六道輪回中的六種煩惱無形中被淨化。因此念誦六字真言可防止再生於六道中,也可以驅除六道本具的痛苦,同時可圓滿智慧心的修行,即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字大明咒也可以強有力地保護我們免受傷害和各種疾病。」
Donald Lopez 的解說[編輯]
美國密西根大學亞洲語言和文化系的佛學和藏學教授唐納德·洛佩茲(Donald S. Lopez)(英語:Donald S. Lopez Jr.)將六字真言介紹予西方社會,卻同時導致六字真言被誤解[來源請求]。詳見其著作 Prisoners of Shangri-La: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West(ISBN 0-226-49311-3)。
Karma Thubten Trinley 的解說[編輯]
嘎瑪·土登赤列(Karma Thubten Trinley)認為,「六字真言是有助免墮六度輪迴的六大音節,照字面解是「唵 蓮中的珍寶 吽」。其中,『唵』助免墮天道,『嘛』助免墮阿修羅道,『呢』助免墮人道,『叭』助免墮畜生道,『咪』助免墮餓鬼道,『吽』助免墮地獄道。」
咒語傳入[編輯]
西藏古代傳說認為,大約在西元4世紀時,有一位袷陀朵㗚思顏贊王(藏語拼音 Tho-tho-ri-gñan-btsan)曾由天上獲得四寶,《大乘莊嚴寶王經》為其中之一。[3][4]後松贊干布派遣端美三菩提至尼泊爾取得本經梵文版本,將其譯為藏文並帶入西藏。[4]
中國地區則於北宋時期(960—1127年),由天息災譯出此經。[4]
相關信仰[編輯]
藏傳佛教徒相信誦唸此咒可往生極樂世界、解脫生死,故無論僧俗皆虔誠信仰,亦有配戴、將其藏於家中者。[3]此外藏人亦常將六字真言書於轉經筒上,一邊旋轉一邊頌唸之,[10]或書於風車、水車上任其自動旋轉[3],或書寫於風馬旗之上任其飄揚;[3]又會將六字真言刻在嘛呢石上、於路邊堆積成嘛呢堆,供路人依順時針方向繞轉一圈祈福、作為路標之用。[11]禮拜拉薩聖城者亦必誦此真言。[12]
漢傳佛教則有《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6]、《密咒圓因往生集》[13]等書收錄本咒,其中後者認為如法唸誦此咒即可往生淨土。[13]《觀音慈林集》則收錄《大乘莊嚴寶王經(英語:Kāraṇḍavyūha Sūtra)》[14]。
參考文獻[編輯]
^ 1.0 1.1 1.2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輯;藍吉富主編. 〈六字大明咒〉.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臺南縣永康市: 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1994. ISBN 9579982104 (中文(臺灣)).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輯;藍吉富主編. 〈苯教〉.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臺南縣永康市: 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1994. ISBN 9579982104 (中文(臺灣)).
^ 3.0 3.1 3.2 3.3 3.4 慈怡法師主編. 〈唵嘛呢叭[口*爾]吽〉. 《佛光大辭典》 (高雄縣大樹鄉: 佛光). 1988. ISBN 9789575433307 (中文(臺灣)).
^ 4.0 4.1 4.2 4.3 4.4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輯;藍吉富主編. 〈大乘莊嚴寶王經〉.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臺南縣永康市: 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1994. ISBN 9579982104 (中文(臺灣)).
^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20冊 No.1050 (東京: 大藏出版株式會社). 1988 [2016-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30).
^ 6.0 6.1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輯;藍吉富主編. 〈大乘莊嚴寶王經〉條目內附〈大乘莊嚴寶王經導論〉.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臺南縣永康市: 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1994. ISBN 9579982104 (中文(臺灣)).
^ 釋妙舟. 《蒙藏佛教史》. 揚州市: 廣陵書社. 2009: 頁2. ISBN 9787806942987 (中文(中國大陸)).
^ 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 《唵嘛呢叭咪吽》Gyatso, Tenzin. Om Mani Padme Hu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巴楚仁波切、頂果欽哲仁波切. 《Heart Treasure of the Enlightened Ones》. Boston: Shambhala. 1993. ISBN 0877734933 (美國英語).
^ 慈怡法師主編. 〈嘛呢輪〉. 《佛光大辭典》 (高雄縣大樹鄉: 佛光). 1988. ISBN 9789575433307 (中文(臺灣)).
^ 慈怡法師主編. 〈嘛呢堆〉. 《佛光大辭典》 (高雄縣大樹鄉: 佛光). 1988. ISBN 9789575433307 (中文(臺灣)).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輯;藍吉富主編. 〈拉薩〉條目內附〈喇嘛教徒之聖城──拉薩〉.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臺南縣永康市: 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1994. ISBN 9579982104 (中文(臺灣)).
^ 13.0 13.1 慈怡法師主編. 〈密咒圓因往生集〉. 《佛光大辭典》 (高雄縣大樹鄉: 佛光). 1988. ISBN 9789575433307 (中文(臺灣)).
^ 慈怡法師主編. 〈觀音慈林集〉. 《佛光大辭典》 (高雄縣大樹鄉: 佛光). 1988. ISBN 9789575433307 (中文(臺灣)).
相關條目[編輯]
唵
真言
輪迴(Saṃsāra)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六字真言
唵麼抳鉢訥銘吽
六字大明微妙心印
一名西藏佛教信徒唸誦:Wave 格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及Real Audio 格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ibetan calligraphy styles of the Mani Mantr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harma Haven: Om Mani Padme Hu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Khandro.net: Mantr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Om Mani Padme Hum: a Sufi interpret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ndrew West, An article on Om Mani Padme Hum in different scripts
Buddha speaks Mahayana Sublime Treasure King Sutra English translation of Karandavyuha Sutra
"Om Mani Padme Hum" Songs - collection 13 version of "Om Mani Padme Hum" songs (on 4 albums Mantra)
六字真言(觀音心咒)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閱論編金剛乘佛教母分類
北傳佛教
大乘與金剛乘
顯宗與密宗
宗派和地域
北 漢傳密宗
雜密
唐密
東 日本密教
東密
古義
東寺真言宗
高野山真言宗
真言宗善通寺派
真言宗醍醐派
真言宗御室派
真言宗大覺寺派
真言宗泉涌寺派
真言宗山階派
信貴山真言宗
真言宗中山寺派(日語:真言宗中山寺派)
真言三寶宗(日語:真言三宝宗)
真言宗須磨寺派(日語:真言宗須磨寺派)
真言宗東寺派
新義
真言宗智山派
真言宗豐山派
真言宗室生寺派(日語:真言宗室生寺派)
台密
真言律宗
立川流
西 藏傳密宗
藏地(英語:History of Tibetan Buddhism)
寧瑪派
噶舉派
薩迦派
格魯派
噶當派
希解派
覺囊派
覺宇派
郭扎派
夏魯派
錫金
錫金王國
不丹
蒙古國
中國內蒙古(英語:Religion in Inner Mongolia#Buddhism)
俄羅斯
裕固族區
南 東南亞和南亞(英語:Buddhism in South Asia)密教
南傳上座部密教(英語:Tantric Theravada)
滇密
阿利僧派
印尼(英語:Indonesian Esoteric Buddhism)
馬來(英語:Malaysian Vajrayana)
菲律賓(英語:Philippine Esoteric Buddhism)
尼泊爾尼瓦爾族區
歷史和人物
怛特羅密教
婆羅門教性力派
雜密/事續/事密
胎藏界/行續/行密
金剛界/瑜伽續/瑜伽密
無上瑜伽續
八十四大成就者
上師/阿闍黎/阿姜/瓦吉拉查爾亞
霎哈嘉(英語:Sahaja)
金剛薩埵
龍樹
漢傳密宗
開元三大士
善無畏
金剛智
不空
僧一行
法天
天息災
施護
三武一宗法難
漢傳獨部密法
惠果
東密空海
台密最澄
台密圓仁
真言律宗叡尊(日語:叡尊)
持松
藏傳密宗
蓮花生
無垢友
寂護
拉薩漸頓法諍
蓮花戒
堪布摩訶衍
朗達瑪滅佛法難
仁欽桑布
阿底峽
馬爾巴
八思巴
宗喀巴
賈曹傑與克主傑
靈童轉世與金瓶掣籤
達賴喇嘛
班禪額爾德尼
聖者和神祇
佛陀
毗盧遮那佛
普賢王如來
普賢王佛母
多傑羌佛
五方佛
白衣佛母
事業佛母
金剛佛母
佛眼佛母
尊勝佛母
菩薩
觀世音菩薩
白衣觀音
多羅菩薩
葉衣菩薩
准提菩薩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金剛手菩薩
金剛藏王菩薩
明王
烏蒭沙摩明王
大威德明王
不動明王
軍荼利明王
降三世明王
穢跡金剛
密集金剛
密跡金剛
馬頭明王
孔雀明王
勝樂金剛
金剛亥母
普巴金剛
五大明王
八大明王
十大明王
天部
十二天
二十諸天
本尊
明妃
文武百尊
忿怒尊
寂靜尊
重要教義
三密相應
口密
真言咒
曼怛羅
陀羅尼
身密
氣脈
明點
中脈
脈輪
拙火
瑜伽
天瑜伽
夢瑜伽
手印
意密
四加行
前行(英語:Ngöndro)
佛慢
入我我入
入我我入觀
大圓滿
那洛六法
大手印
虹光化身
即身成佛
中陰身
時輪
生起次第
道次第
心性本淨
密技(英語:Tantra techniques (Vajrayana))
破瓦法
男女雙修
歡喜法
事業手印
壇城曼荼羅
瑜伽行中觀派(日語:瑜伽行中観派)
中觀應成派
如來藏學派
九乘判教
判教
外密
內密
四皈依
三昧耶戒(日語:三昧耶戒)
漢傳三昧耶戒
藏傳三昧耶戒
經咒和儀軌
大日經
金剛頂經
蘇悉地經
理趣經
聖妙吉祥真實名經
密續
伏藏
二勝六莊嚴
菩提道燈論
入中論
現觀莊嚴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密宗道次第廣論
大圓滿直指教授(英語:Pointing-out instruction)
八十四句大悲咒和千句大悲咒
大隨求菩薩
尊勝咒
寶篋印咒
楞嚴咒
准提咒
藥師灌頂咒
穢跡金剛咒
金剛薩埵百字明咒
六字大明咒
蒙山施食
放焰口
五壇法(日語:五壇法)
火供
煙供
八吉祥
金剛杵
三棱杵(英語:Kīla (Buddhism))
金剛鈴(英語:Ghanta)
轉經筒
達瑪如皮鼓(英語:Damaru)
摩尼寶
唐卡
筒欽(英語:Tibetan horn)
佛教主題 相關模板:藏傳佛教、漢傳密宗
閱論編 佛教主題佛學大綱(英語:Outline of Buddhism)
三寶
佛
諸佛
法
僧
四聖諦
苦
集
滅
道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五蘊
色
受
想
行
識
十八界
涅槃
緣起
三學
波羅密
六度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中道
釋迦牟尼佛
佛陀
如來
佛誕
四門遊觀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足印
神跡(英語:Miracles of Gautama Buddha)
家庭(英語:Family of Gautama Buddha)
淨飯王(父親)
摩耶夫人 (母親)
摩訶波闍波提(姨母,庶母)
耶輸陀羅 (妻子)
羅睺羅 (兒子)
阿難 (堂弟)
提婆達多 (堂弟)
佛陀弟子
十大弟子
大迦葉
目犍連
富樓那
須菩提
舍利弗
羅睺羅
阿難陀
優婆離
阿那律
迦旃延
五比丘
憍陳如
跋提
跋波
阿說示
摩訶男
周利槃特
央掘魔羅
迦旃延
佛教人物列表(英語:List of Buddhists)
術語
三相
無常
苦
非我
緣起
蘊
因果論
結生
輪迴
行
煩惱
無明
貪愛
五蓋
結
根
無上正等正覺
般涅槃
真如
二諦
空性
菩提心
菩薩
佛性
心相續
大圓滿
倫理和世界觀
佛教倫理(英語:Buddhist ethics)
在家眾/居士
優婆塞
優婆夷
維摩經
維摩詰菩薩
善生經
居士戒
五戒
八戒
十善業戒
菩薩戒
佛教因果論
業與業力
六因五果
非我
無常
菩薩道
慈悲
佈施
輪迴
轉世
亡人落道
金瓶掣籤
活佛
轉世靈童
法界
世間
出世間
大千世界
娑婆世界
須彌山
四大部洲
十法界
三界
欲界
欲界天
五道/六道
天道
人道
阿修羅道
餓鬼道
畜生道
地獄道
功德
佛性
供養
佛教神話
佛教與暴力(英語:Buddhism and violence)
佛教與墮胎
佛教與自盡
齋食
放生
佛教環保運動
佛教中的女性(英語:Women in Buddhism)
八敬法
善女子佛教女眾國際協會
佛教與身體(英語:Buddhism and the body)
佛教和性(英語:Buddhism and sexuality)
同性戀與佛教
佛教經濟學
佛教哲學
佛教和西方哲學(英語:Buddhism and Western philosophy)
佛教和心理學(英語:Buddhism and psychology)
佛教和科學(英語:Buddhism and science)
佛教聖地
修行制度
比丘
比丘尼
沙彌
沙彌尼
出家人
阿姜
西亞多
三藏法師
禪師
老師(英語:Rōshi)
喇嘛
仁波切
格西
祖古(活佛)
菩薩
在家眾/ 居士
優婆塞
優婆夷
聲聞
修行法門
四護衛禪
四梵住
慈
悲
喜
捨
三學
戒
定
慧
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正勤
四神足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波羅密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
皈依
四依四不依
獻身(英語:Buddhist devotion)
法會
祭品(英語:Offering (Buddhism))
跪拜(英語:Prostration (Buddhism))
持戒
五戒
菩薩戒
波羅提木叉
功德
護衛經(英語:Paritta)
出離
五學力
信
禪學
諦 (印度哲學)
諦 (佛教)
禪定
曼怛羅
四十業處
隨念
安那般那念
奢摩他
觀 (佛教)
默照禪
禪坐
公案
曼荼羅
自他交換法
怛特羅密教
伏藏師
伏藏
念佛
淨土法門
懺悔
苦行
頭陀
證量
佛陀
辟支佛
菩薩位
四向四果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涅槃/般涅槃
悉地
九次第定
神通
三明六通
果位
即生成佛
肉身菩薩
經典
三藏
經藏
律藏
論藏
大藏經
巴利三藏
大正藏
乾隆大藏經
藏文大藏經
原始佛教
阿含經/巴利經藏
法句經
本生經
四分律/五分律/巴利律藏
阿毘達磨
大乘佛教
華嚴經
維摩經
大般若經
金剛經
心經
六祖壇經
妙法蓮華經
淨土三經
梵網經
金剛乘佛教
大日經
金光明經
九分教
十二分教
判教
天台宗判教
流派與系統
三乘
聲聞乘
緣覺乘
菩薩道
南傳菩薩道
一佛乘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
北傳佛教
漢傳大乘佛教十宗
漢傳密宗
唐密
東密
台密
禪宗
淨土宗
律宗
天台宗
唯識宗
藏傳金剛乘佛教
寧瑪派
噶舉派
佛教組織
佛教現代主義
歷史
初期佛教
部派佛教
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
金剛乘佛教
結集
第一次結集
第二次結集
第三次結集
第四次結集
十事非法
根本分裂
法難
三武一宗滅佛
大乘非佛說論諍
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識
三期法運
地區/國家
南亞佛教(英語:Buddhism in South Asia)
印度佛教
阿富汗佛教
孟加拉國佛教
尼泊爾佛教
巴基斯坦佛教
斯里蘭卡佛教
東南亞佛教
泰國佛教
緬甸佛教
柬埔寨佛教
寮國佛教
越南佛教中、南部
印尼佛教
馬來西亞佛教
新加坡佛教
菲律賓佛教(英語:Buddhism in the Philippines)
汶萊佛教(英語:Buddhism in Brunei)
馬爾地夫佛教(英語:Buddhism in the Maldives)
東亞佛教
中國佛教
日本佛教
朝鮮佛教
台灣佛教
越南佛教北部
藏地佛教
藏地佛教史(英語:History of Tibetan Buddhism)
不丹佛教
蒙古佛教
內蒙古佛教(英語:Religion_in_Inner_Mongolia#Buddhism)
俄羅斯佛教西、南部
中亞佛教(英語:Buddhism in Central Asia)
烏茲別克斯坦佛教
中東佛教(英語:Buddhism in the Middle East)
伊朗佛教
西方佛教
美國佛教
英國佛教(英語:Buddhism in the United Kingdom)
法國佛教(英語:Buddhism in France)
比利時佛教(英語:Buddhism in Belgium)
澳大利亞佛教(英語:Buddhism in Australia)
阿根廷佛教(英語:Buddhism in Argentina)
巴西佛教(英語:Buddhism in Brazil)
委內瑞拉佛教(英語:Buddhism in Venezuela)
藝術
佛教藝術
符號(英語:Buddhist symbolism)
佛教建築(英語:Buddhist architecture)
寺院
日本佛教建築
藏地佛教建築(英語:Tibetan Buddhist architecture)
佛教音樂
梵唄
法器
佛像
中國佛教雕塑
佛足石
佛教題材作品
佛教電影節
提綱(英語:Outline of Buddhism)
分類
詞表
索引(英語:Index of Buddhism-related articles)
共享
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