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是目前的人类技术水平之下,能够同时控制海空的最有效的武器。请注意,是同时控制海空,特别是空中。尽管目前人类已经掌握了机械、电子、核能之类的先进技术,但是物理规则可改不了。再先进的技术也改不了电磁波沿直线传播的物理规律,也改变不了大地是个曲面的事实。这就导致了再先进的舰载雷达也看不了多远的致命问题。没错,美国的宙斯盾AN/SPY1相控阵雷达号称能探测到400公里外的目标,但美国人不会告诉你那目标是在1万米高度才能看得到。如果那目标的高度是3000米呢,对不起,就只能在大约220公里以内才能看见了。如果不幸这玩意是沿着100多米的高度一路超低空飞过来,那就只能在40公里内才能看见了,这时候目标已经出现在从军舰上看出去的水天线上了!。所以,为什么“谢菲尔德”的命运在“飞鱼”发射之时就已经确定了,因为它对超低空飞行的超军旗没有更好的探测手段,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雷达架高,越高越好。那么,干嘛不把雷达装到飞机上呢?而且飞机的航程有限,不能老在舰队上空飞怎么办?舰队要往深海大洋里跑,远了飞机跟不上怎么办?所以,终极解决方案是配备航空母舰,装雷达的飞机可以从母舰上起降,时刻保持对低空的监视。
除此之外,航空母舰还可以提供宝贵的舰载战斗机以尽可能地拓展截击范围。从二战时期的截击半径100-200公里拓展到现在的至少400公里,如果目标是从高空接近的,甚至还可以更远。所以,为什么二战时德军的“俾斯麦”号、英军的“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日军的“大和”号战列舰最后的命运都是沉到底,因为缺乏预警和空中截击掩护的它们只不过是砧板上的肥肉而已。而冷战时期美军舰载机的截击范围视苏联海航导弹攻击机的雷达散射截面以及飞行高度不同,理想条件下的最远范围可以达到600公里。这就大大提高了航空母舰及其战斗群内其它舰艇在常规战争环境下的生存力。这也是中国海军要发展航空母舰的首要原因。
而且,舰载机不光可以执行截击任务,还可以携带各种空对面导弹、炸弹,从空中打击敌方的海上目标。如此一来,由于飞得高,看得远,航空母舰的攻击和防御效率都比其它水面舰艇高多了。如果一架舰载预警机能够监视半径400公里的低空,那么它的低空警戒面积可以达到50万平方公里。而一艘军舰的对空雷达对低空的监视半径撑死了40公里,低空警戒面积也就5千平方公里。两者的效能相差百倍。在攻击中,舰载攻击机的打击半径达到上千公里是很平常的,特别是舰载机可以飞到目标附近下手,可以实时掌握目标的位置变化。而舰艇虽然可以发射BGM109“战斧”之类的巡航导弹,射程固然可以达到1300公里,但缺少对目标的实时监控手段,在打击时间敏感目标的时候效率很低,只能用来攻击固定或半固定目标。而且打出去之后毁伤效果怎么样也是两眼一码黑,到头来还不是得靠舰载机去侦察?
因此,从舰队攻防的角度看,航空母舰的效率是目前其它武器系统无法比拟的,特别是侦察、打击一体化的能力无出其右。当舰载高超音速武器实用化以后,航空母舰战斗群的中程攻击能力和突防能力会更上一层楼。所以,航空母舰不但目前是不可替代的,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退出海战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