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就要问了,既然熊肉吃不起,那么鱼类体型小也没有什么攻击力,难道还吃不起吗?为什么把鱼肉和熊掌相提并论呢?其实古代百姓还真的没多少人吃得起,也是属于稀缺资源。
我国古代吃鱼肉的历史悠久,原始社会时期就先不说了,毕竟那只是一些传说,没有实证记载,要说吃鱼的历史,在西周相关的文献记载中就有,出土的甲骨文研究也有发现,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有吃鱼肉的习惯了。
但是鱼肉仍然是稀有的,因为在古代,我们国家是农耕文明,看天吃饭,粮食一直短缺,所以,几千年来华夏民族都在为吃饱饭不懈努力,哪怕到了今天,认识的人见了面相互打招呼,也总会习惯性的问候一句:你吃了吗?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深深地刻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骨子里,一句简单的问候,却是彼此之间最真挚的关怀。
所以在古代,老百姓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这也是古代我国的小农经济所决定的。朝廷虽然对海洋有所重视,春秋时期的齐国更是依靠大海获得了不可估量的资源,甚至后来提炼海盐等都是对海洋的开发。但是根本上来说,中国古代是一个陆域大国,根本还是放在耕地上,再加上古代“士、农、工、商”的地位,商人处在最底层,在社会上处处遭受打压,权利少的可怜,还被人瞧不起,但凡能有地种的老百姓,没有几个愿意弃农经商的,朝廷也不提倡。
再加上大海一望无垠,中国古代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对海洋的另一边都是一无所知的,对于未知的恐惧,就更没有几个人愿意经商,甚至是下海经商了。
这样一来,古代人们食用的肉类,只能来自于居住在沿海边缘的老百姓临近捕捉一些,对于大海深处无数的鱼类资源只能只能抛弃了。
甚至到了后来,朝廷为了鼓励百姓开荒种粮,还限制了出海,百姓就是想下海经商也做不到了。而到了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预防倭寇和海盗袭击东南沿海百姓,施行了海禁政策,不允许老百姓一片帆船下海,清朝时期更严格的颁布了让中国倒退百年的闭关锁国政策,这让老百姓彻底与海洋资源绝缘了。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口大国,仅靠沿海百姓临近捕捉的鱼类自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僧多粥少,鱼肉自然珍贵无比,沿海百姓为了养家糊口只能把鱼卖给有钱人家,鱼肉自然是珍稀无比,虽然鱼类没有熊类的攻击性,但是因为大海的限制,也是显得非常稀有,和熊掌相提并论也就不足为奇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